工资定额应该如何制定?


工资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报酬标准。它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也关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 在制定工资定额时,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首先是按劳分配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有明确规定,即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这意味着企业要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工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例如,在生产车间里,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多、质量好,其工资就应该相应较高。 其次是公平合理原则,企业制定的工资定额要公平地反映不同岗位的价值和贡献。不同岗位的工作难度、责任大小、技能要求等都有所不同,工资定额也应体现这些差异。比如,技术研发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其工资定额通常会比普通行政岗位高。 再者是效益原则,企业的工资定额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当企业效益好时,可以适当提高工资定额;效益不佳时,则要合理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制定工资定额有多种方法。比较常见的是经验估工法,这是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老工人根据过去的经验,结合分析生产技术条件和组织条件来估算定额。不过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准确性可能稍差。 统计分析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根据过去生产同类产品或完成同类工作的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来制定工资定额。这种方法以实际数据为依据,相对比较客观,但需要有足够的统计资料。 还有技术测定法,它是通过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和操作方法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计算或现场测定来制定定额。这种方法科学性较强,但工作量较大。 企业在制定工资定额时,应当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进行平等协商,确定合理的工资定额标准。同时,制定好的工资定额要向全体职工公示,确保透明度和公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