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在确定民事主体是否要承担民事责任时所依据的准则。它是整个民事责任制度的核心,就像一把尺子,用来衡量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当出现损害后果时,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目前,我国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意思是,只有当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并且这种过错行为导致了他人的损害,行为人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举个例子,如果张三不小心开车撞了李四,是因为张三开车时走神了,存在过错,那么张三就要对李四的损失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依据。 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考虑行为人是否有过错。也就是说,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有没有故意或者过失,只要其行为造成了他人的损害,就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比如,一些高度危险作业,像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等,如果造成他人损害,即使作业者没有过错,也得承担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六条规定:‘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体现了无过错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是在双方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且依照法律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例如,甲和乙一起打篮球,乙在正常对抗中不小心撞伤了甲,双方都没有过错,但甲受伤产生了一定的医疗费用,这时法院可能会根据公平责任原则,让乙给予甲一定的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六条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双方分担损失。’这就是公平责任原则的法律依据。 理解这些归责原则,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民事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要。不同的归责原则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来判断应该适用哪种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