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合同交地违约金最高是多少?


在土地出让合同中,关于交地违约金最高标准,一般情况下是不超过损失的30% 。 首先来说,《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这是一般性规定,适用于包括土地出让合同在内的各类合同。 从土地出让合同自身特点来讲,其具有一定特殊性。虽然遵循上述民法典的一般原则,但也有相关特殊规定。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第七条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均明确规定,在国有土地使用权人不按土地出让合同、划拨用地批准文件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收入的,应当按日加收违约金额1‰的违约金。不过这主要是针对未按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收入的情况。 对于交地违约金,如果合同中没有具体约定违约金的比例或数额,在发生纠纷时,就可按上述《民法典》中关于承担违约金责任的一般原则执行。也就是说,如果约定的交地违约金过高或者过低,当事人是可以请求法院给予减少或者增加的。法院会结合实际损失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调整。例如,一方因另一方未按时交地,导致后续项目延迟开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像错过了最佳销售时机导致的利润损失等,这种情况下如果约定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就可以请求法院调整。 相关概念: 土地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所订立的协议。 违约金: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直接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的,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违约金的标准是金钱,但当事人也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标的物为金钱以外的其他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