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最新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集资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它会让很多人遭受财产损失。为了准确打击这类犯罪,同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以下为你详细介绍集资诈骗最新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集资诈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这里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要是指犯罪人在主观上就打算把别人的钱据为己有,而不是暂时借用。“使用诈骗方法”则包括虚构项目、编造虚假收益等手段来骗取他人的信任,从而获得资金。 关于集资诈骗的数额认定,该解释也有明确规定。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在量刑方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此外,司法解释还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了说明。比如,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携带集资款逃匿的等情形,都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总之,集资诈骗的最新司法解释对集资诈骗的定义、数额认定、量刑标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如果你遇到疑似集资诈骗的情况,要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