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社区居民公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社区居民公约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为规范,它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当居民违反社区居民公约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处理。 首先是批评教育。这是一种比较常见且温和的措施。社区可以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向违反公约的居民指出其行为的不当之处,让他们明白违反公约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促使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从法律层面看,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民事主体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的规定。因为社区居民公约是居民共同约定的,遵守公约也是诚信的体现,通过批评教育可以引导居民遵守约定。 其次是公开曝光。社区可以将违反公约的居民及其行为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公共平台进行曝光。这种措施具有一定的舆论压力,可以促使违反者重视自己的行为。虽然目前并没有直接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可以公开曝光,但从社区自治的角度来看,居民公约是经过居民共同商议制定的,公开曝光可以被视为一种社区自治的管理手段,只要不侵犯违反者的合法权益,如隐私权、名誉权等,就是合理的。 再者是限制部分社区服务或权益。例如,如果居民违反公约中关于环境卫生的规定,社区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不提供上门收取垃圾等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违反公约行为的一种制约。从法律依据来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有责任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也有权力对违反社区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管理。限制部分社区服务或权益就是在履行管理职责,以维护社区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最后,如果违反公约的行为造成了他人的损失或者破坏了社区公共设施等,违反者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比如,居民违反公约破坏了社区的健身器材,就需要按照器材的实际价值进行赔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