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标准有哪些疑问需要解答?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是某些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到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 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很多人存在诸多疑问。首先,赔偿数额的确定并非随意为之,它有一定的考量因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是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侵权人是故意实施侵权行为,那么其过错程度相对较高,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精神损害赔偿;而如果是过失侵权,赔偿数额可能相对较低。例如,一个人故意诽谤他人,给他人造成精神痛苦,与因疏忽传播了不实信息导致他人精神受损,在赔偿数额的考量上会有所不同。 二是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不同的侵权手段和方式对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在公开场合恶意辱骂他人,相较于私下里的言语冲突,对受害人的精神伤害更大,赔偿数额也可能会更高。 三是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是判断赔偿数额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长期抑郁、焦虑等严重的精神障碍,那么赔偿数额肯定会比仅造成轻微精神困扰的情况要高。 四是侵权人的获利情况。如果侵权人通过侵权行为获得了经济利益,那么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会考虑这一因素。例如,某些商家利用他人的肖像进行商业宣传并获利,受害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时,商家的获利情况会影响赔偿数额的确定。 五是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这一点主要是考虑到判决的可执行性。如果侵权人经济状况较好,有能力承担较高的赔偿数额,那么可能会判决相对较高的赔偿;反之,如果侵权人经济困难,可能会适当降低赔偿数额。 六是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成本不同,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赔偿数额会相对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计算公式,法官会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裁量。在实际操作中,受害人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所遭受的精神损害,以便法官能更准确地确定赔偿数额。同时,法律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也可能会根据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