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工龄工资有哪些新规定以及如何计算?


退休工龄工资涉及到劳动者退休后的经济保障,对于退休人员来说至关重要。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相关新规定和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工龄的概念。工龄是指职工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的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它可分为一般工龄和连续工龄。一般工龄是指职工从事生产、工作的总的工作时间;连续工龄则是指职工在一个工作单位连续工作的时间。 关于退休工龄工资的新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五条规定,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这里的个人累计缴费年限与工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工龄越长、缴费越多,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在计算方面,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大致的计算方法如下: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2 × 缴费年限 × 1%。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这里的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 60 岁退休的计发月数为 139 个月。 举个例子,假设某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 5000 元,某人缴费年限为 30 年,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为 1,个人账户储存额为 10 万元,60 岁退休。那么他的基础养老金 =(5000 + 5000×1)÷ 2 × 30 × 1% = 1500 元;个人账户养老金 = 100000 ÷ 139 ≈ 719 元。他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大约为 1500 + 719 = 2219 元。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计算和规定应以当地社保部门的政策为准。如果您对自己的退休工龄工资计算有疑问,可以前往当地社保经办机构进行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