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纠纷的审理问题有哪些对策?


赡养纠纷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因赡养义务的履行而产生的争议。在司法实践中,赡养纠纷的审理常常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下面为你详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明确赡养纠纷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一方面,事实认定难。在赡养纠纷中,赡养义务人的经济状况、被赡养人的生活需求等事实往往难以准确认定。比如,赡养义务人可能会隐瞒自己的实际收入,导致法院难以确定其应承担的赡养费用。另一方面,调解难度大。赡养纠纷往往涉及家庭情感因素,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较为复杂,调解工作容易陷入僵局。而且,部分赡养义务人法律意识淡薄,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给案件的执行带来很大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如下。在事实认定方面,法院应充分发挥调查取证的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法院可以通过查询赡养义务人的银行账户、工资收入等方式,准确了解其经济状况。同时,还可以向被赡养人所在的社区、村委会等了解其生活需求和实际生活状况,为准确认定事实提供依据。 在调解方面,要创新调解方式方法。可以邀请双方当事人的亲属、朋友参与调解,借助亲情的力量化解矛盾。也可以组织双方当事人参加道德讲堂、法制讲座等活动,增强其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此外,还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调解机制,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民政部门等共同参与调解,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对于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赡养义务人,要加大执行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可以采取查询、冻结、划拨赡养义务人的存款,扣留、提取其收入等执行措施。情节严重的,还可以对赡养义务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加大执行力度,确保赡养义务得到有效履行。 总之,赡养纠纷的审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准确认定事实,妥善化解矛盾,切实保障被赡养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从源头上减少赡养纠纷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