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立案的形式审查内容是什么?


法院立案的形式审查,是法院在立案阶段对当事人提交的起诉材料进行的初步审查,主要目的是确定起诉是否符合基本的形式要件,而不涉及案件的实体问题。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其具体内容。 首先是主体资格审查。这主要看原告和被告是否适格。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比如,张三的房子被李四损坏,那么张三就是与该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他可以作为原告起诉李四。被告则必须明确,要有具体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方便法院能够找到被告并送达法律文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 其次是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审查。诉讼请求就是原告希望通过法院达到的目的,比如要求被告赔偿损失、履行合同等,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事实理由则是支撑诉讼请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要简要清晰地说明案件发生的经过和原告主张权利的理由。《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也规定了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再者是管辖审查。法院要确定该案件是否属于本法院管辖范围。管辖分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级别管辖是指不同级别的法院受理案件的分工,比如基层法院、中级法院、高级法院等各自受理的案件范围不同。地域管辖则是指不同地区的法院受理案件的分工,一般遵循“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由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第二章专门对管辖问题进行了规定。 另外是起诉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审查。当事人提交的起诉材料要齐全,通常包括起诉状、身份证明、证据材料等。起诉状的格式要符合要求,要有明确的原被告信息、诉讼请求、事实理由等内容。证据材料要与案件相关,并且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整理和提交。 最后是诉讼费用审查。当事人起诉时要按照规定预交诉讼费用,如果未按时预交,又没有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申请,或者申请未获批准的,法院可能按自动撤诉处理。《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对诉讼费用的交纳范围、标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