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刑事立案标准是什么?
我在一家工厂附近生活,感觉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挺大的。我想知道,到底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样的环境污染情况能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呢?我希望了解清楚具体的规定,看看这家工厂的行为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展开


环境污染刑事立案标准是判断环境污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从而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几种情形通常会达到环境污染刑事立案标准。 比如,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是为了保护饮用水安全而设立的特殊区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生态系统最关键、最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地方进行污染行为,会对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也会立案追诉。危险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等危险特性,如果随意排放、倾倒、处置,可能会对土壤、水源、空气等造成长期的、不可逆转的污染。 通过暗管、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这种逃避监管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环境保护的监管秩序,使得污染物直接进入环境,增加了污染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此外,重点排污单位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也属于刑事立案的范围。重点排污单位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篡改、伪造数据或者干扰监测设施会导致监管失灵,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