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诉讼基本程序有哪些内容?


诉讼,简单来说就是咱们平常说的“打官司”,在我国主要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虽然它们的具体程序有些差异,但基本程序框架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首先是起诉和受理阶段。在民事诉讼里,当你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你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状,状子里要写清楚原告和被告的信息、诉讼请求以及事实和理由等内容。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审查,如果符合起诉条件,就会受理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在刑事诉讼中,一般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但对于一些自诉案件,比如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行政诉讼则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接着是审理前的准备。法院受理案件后,会在规定时间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要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同时,法院会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开庭时间、地点等信息。还会进行证据交换等工作,让双方当事人了解对方的证据情况。 然后进入开庭审理阶段。这是诉讼程序的核心环节。庭审一般包括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等阶段。在法庭调查阶段,双方当事人要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并且对对方的证据进行质证。法庭辩论阶段,双方当事人可以就案件的事实、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辩论。最后当事人进行最后陈述,表达自己的最终意见。 之后是判决和裁定。法院根据庭审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案件作出判决或者裁定。如果当事人对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可以在规定的上诉期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进入二审程序。二审程序基本和一审类似,但审理重点主要是针对一审判决或裁定是否正确。 最后是执行阶段。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财产等,来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