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本医疗保障?


基本医疗保障是指在员工患病时保证目前所能提供给他的、能支付得起的、适宜的治疗技术,一般包括基本服务、基本药物、基本技术和基本费用等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让大家在生病时能有负担得起的合适医疗手段。 从法律依据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着相关规定。其中第二十三条表明,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参加,不过是由个人按规定缴纳费用。这体现了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广泛,旨在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参加的一种社会保险。它会依据财政、用人单位和职工的承受能力来确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具有广泛性、共济性、强制性的特点。例如,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相结合,保障广大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主要用于支付一般的门诊、急诊、住院等费用。 像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就可以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不过,也有一些费用不在报销范围内,比如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费、自请特别护士等特需医疗服务,还有非疾病治疗项目类、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治疗项目类等 。 基本医疗保障对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轻政府医疗负担、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以及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让人们积极参与预防保健,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等。 相关概念: 基本服务:指在医疗过程中提供的基础、常规的服务项目,例如基本的诊断、护理等。 基本药物:是满足人们基本医疗需求的药物,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 统筹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一部分形成,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住院(大病)医疗费用等。 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主要用于门诊(小病)医疗费用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