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误解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我在和别人签合同的时候,感觉对合同里一些条款存在理解偏差。现在有点担心这会不会构成重大误解,想知道法律上对于重大误解是怎么认定的,有哪些标准呢?
展开


重大误解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指的是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从法律角度来看,认定重大误解有几个关键要点。 首先,必须存在误解。这里的误解指的是行为人对民事法律行为的重要内容产生了错误认识。比如说,把赝品当成真品进行交易,这就是对标的物质量的误解。 其次,这种误解必须是重大的。所谓重大,通常是指误解对当事人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或者影响,如果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误解,一般不构成重大误解。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对于交货时间的小误差可能不构成重大误解,但如果对货物的价格、数量等核心要素有错误认识,就很可能构成重大误解。 最后,误解与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之间要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这个误解,才导致行为人实施了该民事法律行为。比如,因为误以为某商品是进口的而购买,如果没有这个误解,行为人就不会购买该商品。 在实际判断是否构成重大误解时,法院或仲裁机构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交易的具体情况、当事人的知识水平、行业惯例等。只有当满足上述几个条件时,才能认定为重大误解,行为人也才有权请求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