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可能会因各种原因面临经营困境,需要进行经济性裁员以调整经营结构、降低成本等。然而,为了保障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法律明确规定了在经济性裁员时,某些人员是不得被裁减的。
一、相关法律条文规定
根据《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裁减下列人员:
- 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这些劳动者是在为企业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企业应当对他们的后续生活和医疗等问题负责,不能因经济原因将其裁减。例如,某工厂工人李某在工作中因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患上职业病,经鉴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即便工厂后来因市场不景气需要进行经济性裁员,李某也不能被裁减。
- 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负伤期间需要治疗和恢复,医疗期是法律给予他们的合理治疗时间,企业在此期间不能将其辞退。比如,员工张某因突发疾病住院治疗,根据其工作年限确定的医疗期为6个月,在这6个月内,企业若进行经济性裁员,张某不能被裁减。
-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这是对女职工特殊生理时期的保护。例如,某公司女员工王某怀孕后,公司因经营困难进行经济性裁员,王某不能被裁减,公司应保障其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合法权益。
-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这是一个兜底条款,以适应可能出现的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情况。
另外,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也应当优先留用。例如,员工赵某与公司签订了10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经济性裁员时,若赵某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与其他员工相当,公司应优先留用赵某。
二、实际案例分析
曾有一家服装制造企业,因市场需求下降、订单减少,经营陷入困境,决定进行经济性裁员。在裁员过程中,企业试图裁减一名因工负伤且被鉴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员工孙某。孙某得知后,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经济性裁员时,不得裁减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遂裁决企业撤销对孙某的裁员决定,继续履行与孙某的劳动合同。
还有一家电子企业,在经济性裁员时,将一名处于哺乳期的女职工陈某列入裁员名单。陈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女职工在哺乳期内受法律特殊保护,企业不得在经济性裁员时将其裁减,判决企业恢复陈某的工作,并支付陈某被裁减期间的工资损失。
三、实用法律建议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 在进行经济性裁员前,应仔细梳理员工情况,准确识别不得裁减的人员,避免因错误裁减引发劳动纠纷。
-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裁员,包括提前通知工会和员工、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等,确保裁员行为合法合规。
- 对于符合优先留用条件的人员,应优先考虑留用,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员工的关怀。
对于劳动者来说:
- 要了解自己的权益,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患病、怀孕等)的法律保护,当遇到不合理的裁员时,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作证、诊断证明等,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给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法院。
- 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来解决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经济性裁员不得裁减的人员相关规定是法律对特定人群的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