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救济的概念是什么?


环境侵权救济是指在环境侵权行为发生后,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其遭受的损害能够得到弥补和补偿,而采取的一系列法律措施和手段。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环境侵权指的是因人为活动导致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从而对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比如,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周边河流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用水安全和渔业养殖,这就属于环境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救济的目的就是要让受到损害的一方能够恢复到侵权行为没有发生时的状态,或者得到相应的赔偿。它是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侵权责任做出了一般性规定,其中很多条款适用于环境侵权救济。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相关法律,也对环境侵权的责任认定、赔偿范围和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环境侵权救济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损害赔偿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当受害人因环境侵权行为遭受了财产损失,如农作物因污染而减产、房屋因污染受损等,侵权人需要按照实际损失进行赔偿。此外,还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如果受害人因环境污染导致身体受到伤害,侵权人要承担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费用。 除了损害赔偿,还可以要求侵权人采取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措施。比如,要求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停止违法排放行为,对已经造成的污染进行清理,以消除对环境和他人的潜在危害。 环境侵权救济还涉及到举证责任的问题。在一般的侵权案件中,通常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环境侵权案件中,为了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也就是说,受害人只需证明自己受到了损害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初步的因果关系,而由侵权人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侵权人不能证明,则要承担侵权责任。 环境侵权救济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涉及到多个法律领域和多种救济方式。当遇到环境侵权问题时,受害人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