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在探讨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效力认定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效力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而合同效力则是法律对合同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它决定着合同是否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当合同诈骗罪成立时,合同效力的认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诈骗行为符合上述民法典规定的无效情形,比如双方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合同,或者合同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又或者双方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等,那么该合同应当被认定为无效。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虽然一方存在诈骗行为,但合同并不必然无效。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也就是说,受欺诈方可以选择是否撤销合同。如果受欺诈方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或者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那么合同就会继续有效。 例如,甲以虚构的项目与乙签订合同,骗取乙的资金,构成合同诈骗罪。但乙在发现被骗后,考虑到合同继续履行可能带来的利益,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行使撤销权,那么该合同在法律上仍然是有效的,乙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应义务。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效力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为无效,而是要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结合具体案件事实,从合同是否存在无效情形以及受欺诈方是否行使撤销权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