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程序构成的阶段是什么?
刑事诉讼程序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的活动程序。它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
立案阶段:这是刑事诉讼的起始阶段。当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收到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后,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会决定立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侦查阶段:立案之后,一般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展开侦查工作。侦查机关会运用各种侦查手段,如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等,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的各个环节都有详细规定,保障侦查活动依法进行。
起诉阶段:侦查终结后,如果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侦查机关会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会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 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或者自诉人提起自诉的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审判过程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等环节。在这个阶段,法院会根据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对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否处罚以及如何处罚作出判决。《刑事诉讼法》对审判的程序、期限等都有明确规定,以确保审判的公正、公平和效率。
执行阶段:判决和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就进入执行阶段。根据判决的内容不同,执行机关也有所不同。例如,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罪犯,由人民法院负责执行;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由监狱负责执行;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执行阶段的目的是将生效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付诸实施,以实现刑罚的目的。
总之,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了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正确实施。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未签合同实习期离职,雇主不发工资,这种做法合法吗?
交最低还款是什么意思?
骗子骗完钱退群了该怎么找到?
取保候审的规定是什么?
金融租赁合同该怎么签?
进出口许可证去哪里办理?
医保个人账户可以给家里人拿药吗?
怎样注册一个商标公司?
孩子三岁以下不强制加班有什么法律依据?
政府强行征地该怎么应对?
核准追诉下一步是什么?
驾驶证到期体检项目有哪些内容?
异地就医备案后门诊是否可以报销?
婚后继承的遗产在离婚时可以分割吗
男方提出离婚是否一定要赔偿女方?
遭遇商标侵权该怎么处理?
2024年监狱收监有哪些条件?
处理工伤保险赔偿纠纷案件应注意哪些问题?
前妻欠债后离婚,前夫会被追加偿还吗?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