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有什么区别?


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是法律领域中两种不同的证据形式,它们存在多方面的区别。 首先,从主体来看。证人证言是由了解案件情况的证人所提供的陈述。证人通常是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案件事实的人,比如目睹了交通事故发生过程的路人。而鉴定结论则是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后得出的书面意见。例如,法医对死者死因进行鉴定,出具的死亡原因鉴定报告。 其次,从形成方式来说。证人证言是证人基于自身的记忆和感知,对其所经历的案件事实进行描述,是一种主观的陈述。它可能会受到证人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主观偏见等因素的影响。而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在对相关材料进行科学检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鉴定人需要依据专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操作,并遵循一定的程序要求。 再者,从证明力方面考量。一般情况下,鉴定结论的证明力相对较高。因为它是基于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得出的,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证人证言的证明力就一定弱,当多个证人的证言相互印证,并且与其他证据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时,证人证言也能发挥重要的证明作用。 最后,从适用场景来讲。证人证言适用于各类案件,只要有了解案件情况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提供证言。而鉴定结论主要适用于涉及专门性问题的案件,比如在医疗纠纷案件中,需要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进行鉴定;在知识产权案件中,需要对技术方案是否侵权进行鉴定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同时,该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这些法律条文明确了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程序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