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目前的难点有哪些?


工伤认定是指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目前,工伤认定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首先是劳动关系的确认。在工伤认定中,明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是基础。然而,现实中存在很多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当劳动者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可能会否认劳动关系,这就需要劳动者自己收集证据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都可以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凭证,但收集这些证据对于劳动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是工伤情形的界定。《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的情形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情形是否属于工伤存在争议。比如,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然而,对于“上下班途中”和“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就比较复杂。“上下班途中”的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如何界定,不同的案件可能有不同的判断;“非本人主要责任”则需要由交通管理部门等出具相关的责任认定,这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再者是职业病的诊断和认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诊断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而且诊断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劳动者的职业史、接触史、临床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此外,用人单位可能不配合职业病的诊断和认定,拒绝提供相关资料,这也给劳动者的维权带来了困难。 最后是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工伤认定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事故现场可能被破坏,证人可能不愿意作证,导致劳动者难以收集到有效的证据。而且,劳动者自身可能缺乏证据意识,没有及时保存相关的证据,这也会影响工伤认定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