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仲裁标准的因素有哪些?


仲裁标准指的是在仲裁过程中,仲裁庭用以判断事实、适用法律以及作出裁决所依据的准则和尺度。决定仲裁标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当事人的约定。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如果约定了仲裁条款,通常会对仲裁的事项、仲裁机构、仲裁规则等进行约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这意味着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是启动仲裁程序以及确定仲裁范围的重要依据。如果当事人约定了适用的特定仲裁规则,那么该规则中的相关标准就会成为仲裁的重要参考。例如,当事人约定适用某国际仲裁机构的规则,该规则中关于证据的提交、质证、仲裁员的选定等方面的规定,就会对仲裁的进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其次是法律规定。仲裁虽然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但也不能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仲裁法》规定,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这就要求仲裁庭在作出裁决时,必须以现行有效的法律为依据。不同的法律领域有不同的实体法规定,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在涉及合同纠纷的仲裁中,仲裁庭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的相关规定来判断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在侵权纠纷仲裁中,则会依据侵权责任编的规定来确定侵权行为是否成立、责任如何承担等。 再者是行业惯例和交易习惯。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中,存在着被广泛认可和遵循的行业惯例和交易习惯。这些惯例和习惯在仲裁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民法典》规定,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依照规定履行。这里提到的市场价格等往往就包含了行业惯例和交易习惯的因素。在仲裁实践中,如果当事人之间对某一事项没有明确约定,仲裁庭可能会参考该行业的惯例和习惯来作出判断。例如,在建筑工程行业,对于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时间和方式通常有一定的行业惯例,仲裁庭在处理相关纠纷时可能会考虑这些惯例。 最后是证据和事实。仲裁庭作出裁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事实的认定则依赖于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仲裁法》规定,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收集的证据,可以自行收集。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是仲裁庭审查的重点。只有经过查证属实的证据,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仲裁庭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来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进而依据相关的法律和标准作出裁决。例如,在买卖合同纠纷仲裁中,双方当事人提供的合同文本、交货凭证、付款记录等证据,将直接影响仲裁庭对合同履行情况的认定和裁决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