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额工时分配率该怎么计算?


定额工时分配率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定额工时为标准,将某种费用在不同产品或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的比率。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笔费用按照各个产品的定额工时占比,分摊到每个产品上。 在了解如何计算定额工时分配率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定额工时。定额工时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量所预先规定的工时消耗标准。例如,生产一件A产品,企业规定的标准工时是2小时,这2小时就是A产品的定额工时。 计算定额工时分配率,通常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定额工时分配率 = 待分配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定额工时总数。 这里的待分配费用总额,就是需要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那笔费用,比如制造费用、人工费用等。各种产品定额工时总数,是指参与分配的所有产品的定额工时之和。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详细说明。假设某企业本月发生制造费用10,000元,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产品的定额工时为300小时,乙产品的定额工时为200小时。那么,甲、乙两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总数就是300 + 200 = 500小时。根据上述公式,定额工时分配率 = 10,000 ÷ 500 = 20(元/小时)。 计算出定额工时分配率后,就可以计算每种产品应分配的费用了。计算公式为:某种产品应分配的费用 = 该种产品定额工时×定额工时分配率。继续上面的例子,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300 × 20 = 6,000元;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200 × 20 = 4,000元。 相关的法律依据方面,虽然并没有专门针对定额工时分配率计算的法律条文,但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和费用分配时,需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在计算定额工时分配率时,必须依据真实的生产数据和合理的计算方法,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