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该如何认定?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认定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判断。 首先,从犯罪主体来看,它是一般主体,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人还是单位,都可能构成这个犯罪。简单来讲,不管是个人开的小店,还是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只要实施了相关行为,都有可能被认定为犯罪主体。 其次,犯罪客体方面,它侵害的是国家对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秩序以及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利。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卫生的管理规定,就是为了保障消费者能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破坏了这种秩序,还可能危害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然后,主观方面要求是故意。这意味着生产者或销售者明知道自己在食品中掺入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明知道销售的食品掺有这些有害原料,还继续这么做。如果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者确实不知情,一般不构成此罪,但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涉及其他罪名。 最后,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就属于这种行为。比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不能食用的化学物质,或者卖明知添加了有害成分的食品。 在实践中,判断食品是否有毒、有害,通常要由专业的食品卫生监督机关进行鉴定。而且要注意罪与非罪的界限,比如是否违反食品卫生法规,若不违法则不构成犯罪;若食品无毒、无害或毒性很小、危险性不大,也不构成犯罪;还有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故意,若是过失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同样不构成犯罪。 相关概念: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故意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一般主体:就是既可以由自然人构成,也可以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主体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