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证言中寻找矛盾?


在法律程序里,从证言中寻找矛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有助于发现事实真相。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如何从证言中寻找矛盾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要了解证言的概念。证言就是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它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但由于证人可能受到记忆、主观因素、外部干扰等影响,证言可能存在矛盾之处。 从时间方面寻找矛盾是一种常见方法。证人对事件发生的时间描述可能会前后不一致。比如,在一个盗窃案件中,证人一开始说案发时间是晚上 8 点左右,后来又说是 9 点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种时间上的矛盾就需要进一步查证核实,很可能影响该证言的可信度。 地点描述也可能出现矛盾。证人对于事件发生地点的表述可能模糊或者前后矛盾。例如,在描述一场打架事件时,证人先说在街道东边,后又说是西边。这可能暗示证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该事件,或者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在司法实践中,这种地点矛盾的证言会被法官谨慎对待。 事件细节方面同样容易出现矛盾。证人对事件的具体经过、人物的行为动作等细节的描述可能不一致。比如,在一个诈骗案件中,证人对嫌疑人诈骗时说的话描述不同,一个说嫌疑人承诺一个月返还本金,另一个说承诺三个月返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包括证人证言等,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这种细节上的矛盾就需要法官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证人与案件的利害关系也可能导致证言出现矛盾。如果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可能会为了维护一方的利益而提供有偏向性的证言。例如,证人是当事人的亲属,可能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审查证人的身份和与案件的关系,以判断证言的真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