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金对税收有什么影响?


土地出让金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按规定向受让人收取的土地出让的全部价款。而税收是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土地出让金本身不属于税收范畴,但它对税收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从企业所得税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企业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给国家或其他纳税人的土地出让价款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并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间内平均摊销。土地出让金的金额会影响企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而影响企业在后续年度的摊销金额,摊销金额作为成本费用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从而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如果土地出让金较高,企业每年摊销的金额就会增加,成本费用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就可能减少,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也可能相应减少。 在土地增值税方面,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土地出让金是计算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金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增值额时,土地出让金可以作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进行扣除。土地出让金越高,扣除项目金额越大,增值额相对就会越小,土地增值税的税负可能就会降低。 对于契税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缴纳契税。土地出让金是契税的计税依据,土地出让金的金额直接决定了契税的应纳税额。土地出让金越高,需要缴纳的契税就越多。 此外,土地出让金还会对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税收征管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平衡财政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