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在适用法律上是怎样的情况?


“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是我国司法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整个司法过程,对于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事实为依据”,简单来说,就是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要依靠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这里的事实可不是凭空想象或者猜测出来的,而是要有相关的证据来支撑。证据可以是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各种形式。例如在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中,合同文本、双方的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都可能成为证明事实的证据。司法机关会通过对这些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来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这是因为只有基于真实的事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裁决。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就从法律层面强调了事实依据的重要性。 “以法律为准绳”,指的是司法机关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案件。法律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所应承担的责任。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法律条文的含义,不能随意曲解或者滥用法律。无论是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都要依据相应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来进行处理。比如在刑事案件中,要根据《刑法》来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应承担的刑罚;在民事案件中,要依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来判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不严格以法律为准绳,就可能导致司法不公,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准确的事实认定,法律的适用就会失去基础;而没有正确的法律适用,即使事实清楚,也无法做出公正的裁决。司法机关会遵循法定的程序,全面、客观地收集和审查证据,准确适用法律,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维护社会的法治秩序和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