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不予立案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向相关部门提起了一个行政案件,但是他们说不予立案。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想知道行政案件不予立案是依据哪些法律规定的,我想弄清楚我的情况是不是真的不符合立案条件。
展开


在行政案件中,不予立案是有明确法律依据的。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行政案件立案的基本概念。行政案件立案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决定将其作为行政案件进行审理的诉讼行为。而不予立案就是法院认为起诉不符合这些条件,从而不受理该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了提起诉讼应当符合的条件,包括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起诉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法院就可能不予立案。比如,原告与行政行为没有利害关系,不符合第二十五条规定,法院就不会立案。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也对一些具体情形下不予立案做了规定。例如,对于重复起诉的案件,法院一般不予立案。重复起诉是指当事人就已经提起诉讼的事项在诉讼过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诉,同时符合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诉讼标的相同、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求被前诉裁判所包含等条件。 还有,对于不符合法定起诉期限的案件,法院也可能不予立案。行政诉讼有严格的起诉期限规定,如果超过了这个期限,当事人再起诉,法院通常不会受理。总之,行政案件不予立案有着多方面的法律依据,当事人在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定要确保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条件。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