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附条件的合同中停止条件是指什么?


在2024年的法律框架下,要理解附条件的合同中的停止条件,首先得弄清楚附条件合同的概念。附条件合同,简单来说,就是合同的效力取决于某个特定条件的成就与否。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一定的条件,将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合同效力发生或者消灭的根据。 而停止条件,也被称为延缓条件或者生效条件。当合同附有停止条件时,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暂时不发生效力,其效力处于停止状态。只有当所附的停止条件成就时,合同才开始生效,双方当事人才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例如,甲和乙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合同中约定:“如果甲在一个月内成功办理好银行贷款,那么这份房屋买卖合同生效。”在这个例子中,“甲在一个月内成功办理好银行贷款”就是该合同所附的停止条件。在甲办理好银行贷款这个条件成就之前,虽然合同已经成立,但并不会立即生效,双方都不需要履行合同义务;只有当甲在一个月内成功办理好银行贷款,即停止条件成就时,这份房屋买卖合同才正式生效,甲和乙才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房屋买卖的相关事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这一法律条文为附条件合同中的停止条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明确了附生效条件(停止条件)的合同的效力产生规则。 同时,民法典还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经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合同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恶意干扰条件的成就与否,保障附条件合同的公平性和正常履行。比如,在上述房屋买卖合同例子中,如果乙为了不想卖房子,故意去银行干扰甲办理贷款手续,导致甲未能在一个月内办理好贷款,那么根据法律规定,就视为“甲在一个月内成功办理好银行贷款”这个停止条件已经成就,房屋买卖合同生效。 总之,停止条件在附条件合同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了合同何时生效以及双方当事人何时开始履行合同义务。了解停止条件的含义和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合同当事人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