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引渡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他国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在我国,引渡主要有以下法律依据: 首先是国内法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是我国引渡制度的核心法律。这部法律于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并施行。它对引渡的条件、引渡请求的提出、对引渡请求的审查、为引渡而采取的强制措施、引渡的执行、暂缓引渡和临时引渡以及引渡的过境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比如,根据《引渡法》第七条规定,外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才能准予引渡:一是引渡请求所指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均构成犯罪;二是为了提起刑事诉讼而请求引渡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对于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均可判处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罚;为了执行刑罚而请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请求时,被请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为六个月。 此外,我国还会依据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来处理引渡事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这些法律为引渡过程中的刑事侦查、起诉等环节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 在国际法方面,我国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双边引渡条约。这些条约是我国与签约国之间进行引渡合作的重要依据。例如,我国与泰国、俄罗斯等国签订的双边引渡条约,明确了双方在引渡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两国之间的引渡合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同时,我国也会遵守一些国际公约中关于引渡的规定,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这些公约促进了国际间在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引渡合作。 综上所述,我国的引渡法律依据是一个以《引渡法》为核心,结合双边引渡条约和国际公约等多方面规定的体系,这些法律依据共同保障了我国在引渡事务中的合法、有序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