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以物抵债?


以物抵债是指在金钱债权债务关系中,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或者根据法律规定,由债务人以转让特定财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给债权人,用于清偿债务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欠别人钱还不上的时候,用自己的物品或者资产来抵偿这笔债务。 从法律层面来看,以物抵债有着明确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中,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以物抵债的具体条文,但以物抵债协议本质上属于合同的一种,因此受到民法典合同编的调整。 以物抵债可以分为两种常见情形。一种是债务履行期届满前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根据相关司法实践,如果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当事人达成以物抵债协议,债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请求债务人交付抵债物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这是为了防止债权人利用债务人的困境,谋取不当利益。例如,甲在借款给乙时,就和乙约定如果到期乙还不上钱,乙的房子就归甲所有。这种约定在法律上可能不被完全认可。 另一种是债务履行期届满后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当债务履行期届满后,双方达成以物抵债协议,这通常是有效的。只要该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并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法院一般会认定协议有效。比如,丙欠丁的钱到期后,双方协商一致,丙用自己的一辆汽车抵偿债务,这种情况下,只要协议符合上述条件,就是合法有效的。 在以物抵债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确保抵债物的所有权清晰,不存在权利瑕疵。如果抵债物存在抵押、查封等情况,可能会影响以物抵债协议的履行。其次,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如果是以不动产抵债,需要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以动产抵债,需要进行交付。只有完成这些手续,才能真正实现以物抵债的目的。 此外,如果以物抵债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在选择解决方式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途径。总之,以物抵债是一种常见的债务清偿方式,但在实践中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