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处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在处理一些事务的时候遇到了损失的情况,不太清楚 该怎么依据法律去处理。就比如说可能是财产上有损失,或者在工作里给单位造成了损失之类的场景,想了解面对这些不同情况时,损失处理都有哪些具体的法律依据 。
张凯执业律师
已帮助 867 人解决法律问题
损失处理在不同场景下有着不同的法律依据。
首先,如果涉及到侵权导致的损失,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这就是说,当有人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权益,造成损失时,就需要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赔偿。
其次,对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方面,《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规定,有不同申报扣除方式。像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等,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而前条以外的资产损失,应以专项申报的方式申报扣除。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再者,在劳动合同关系中,如果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损失赔偿根据实际损失计算,也就是直接损失,不包括还没取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