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仲裁是什么意思?


诉讼和仲裁是两种不同的解决纠纷的法律途径。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诉讼,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官司”。当人们之间发生了无法自行协商解决的纠纷时,其中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来对纠纷进行裁决。法院会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证据,做出公正的判决。 在我国,诉讼主要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民事诉讼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纠纷,比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活动。行政诉讼则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环节。它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确保纠纷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范了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从立案侦查到审判执行,保证了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了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途径,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事先或者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仲裁具有自愿性、专业性、灵活性、保密性等特点。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员和仲裁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是仲裁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该法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但是,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以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一旦作出,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总的来说,诉讼和仲裁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当事人在遇到纠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