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工资常见作假手法剖析

  • #应付工资
  • #作假手法
  • #工资核算
  • #财务造假
  • #法律建议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法律公园特别推荐律师
立即咨询
导读: 应付工资作假问题在企业中时有发生,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社会公平。本文深入剖析常见作假手法,结合实际案例阐释,引用相关规定说明,并给出实用法律建议,助您明晰应对之策。

在企业的财务运作中,应付工资是一个关键的会计科目,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私利,可能会采用各种作假手法来操纵应付工资。以下将详细介绍应付工资常见的作假手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同时提供相应的法律建议。

一、利用工资费用调节产品成本

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和当年利润,会人为地多列或少列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工资费用,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实际案例:审计人员在审查某企业应付工资时,发现本年度工资费用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进一步审查得知,在建工程工资支出60万元计入了生产成本。由此增大了产品成本,随着产品的销售,必然导致当年的利润减少。 法律建议: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确保工资费用的列支符合实际发生的原则。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定期对工资费用进行审查,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二、虚列人员名单冒领贪污

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利用会计部门内部管理不健全,虚列职工姓名,或者使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不一致,进行贪污。 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实际案例:某企业会计人员通过虚列职工姓名,每月冒领工资数万元,累计金额达数十万元,用于个人消费。 法律建议: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人事信息和工资发放的审核,确保职工名单的真实性和工资发放的准确性。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防止其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三、混淆工资核算界限

企业可能将应计入福利费的补助、医药费等不应包括在工资总额内核算的开支计入工资总额,或者将应在专项工程、税后留利中列支的工资计入生产成本等。 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明确工资的范围和标准,正确核算工资费用。 实际案例:某企业将发放给职工的节日福利、医药费等费用计入工资总额,导致工资总额虚增,进而影响了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 法律建议:企业财务人员应熟悉相关财务规定,准确划分工资核算界限,确保各项费用的列支符合规定。同时,加强财务核算的审核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核算行为。

四、虚报个人收入以减少社保费用

企业在领取社会保险时将实际工资报得过低,以减少社会保险费用。 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用人单位不得少报、瞒报职工工资总额,以逃避社会保险缴费义务。 实际案例:某企业为降低社保缴费成本,在申报职工工资时,将实际工资较高的职工工资虚报为较低水平,少缴纳了大量社会保险费用。 法律建议:企业应严格遵守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如实申报职工工资总额,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社保缴费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五、长期不发放工资

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员工之间可能出现长期不发放工资的情况,以此来达到某些不正当的目的。 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实际案例:某企业因经营困难,长期拖欠员工工资,导致员工生活困难,引发了一系列劳动纠纷。 法律建议:企业应依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如遇经营困难等特殊情况,应与员工协商解决,避免出现长期拖欠工资的情况。员工如遇到工资被拖欠的情况,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查看更多view-more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laywer-tag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法律公园特别推荐律师
立即咨询
qr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