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务派遣合同与劳动合同是两种常见的合同形式,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主体不同
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直接建立劳动关系。例如,张三被一家电子厂录用,直接与该电子厂签订劳动合同,张三为劳动者,电子厂为用人单位,双方形成直接的劳动关系。
而劳务派遣合同涉及三方主体,即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再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比如,李四与某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后被派遣到一家快递公司工作,这里劳务派遣公司是用人单位,快递公司是用工单位,李四是劳动者。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
合同内容不同
劳动合同主要约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例如,在上述张三与电子厂的劳动合同中,会明确张三的工作岗位、每天的工作时长、每月工资数额、厂方为其缴纳社保的具体标准等内容。
劳务派遣合同除了包含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外,还需明确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例如,李四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合同中,会注明其将被派遣到快递公司工作,派遣期限为两年,具体工作岗位是快递分拣员等。
合同期限不同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其中,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长短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由约定。比如,王五与一家建筑公司签订了一份以完成某楼盘建设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待楼盘建设完工,合同即终止。
劳务派遣合同的期限则有明确规定,必须是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这是为了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例如,某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务派遣合同期限为三年,符合法律规定。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用工形式不同
劳动合同下的用工形式相对灵活,既可以是全日制用工,也可以是非全日制用工。例如,赵六在一家餐厅做兼职,与餐厅签订的是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每天工作四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而劳务派遣只能采取全日制用工形式,不得以非全日制形式招工。例如,某劳务派遣公司不能将劳动者派遣到一家单位从事每天工作三小时的非全日制工作。
涉及岗位不同
劳动合同下的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的各种岗位工作,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一家大型企业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可以从事管理、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种岗位工作。
劳务派遣一般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例如,某工厂在生产旺季时,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派遣一些工人来帮忙完成生产任务,这些岗位具有临时性特点;或者一些单位的保安、保洁等岗位,属于辅助性岗位;再如,某员工请假一个月,单位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派遣一名人员来替代其工作,这就是替代性岗位。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法律调整和争议解决方式不同
劳动合同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面调整,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例如,张某与公司因工资支付问题发生争议,张某可以先与公司协商,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劳动调解,调解不成再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务派遣合同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同时,还涉及到劳务派遣相关的特别规定。当发生争议时,可能涉及到劳动者、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三方,解决方式相对复杂。例如,李某在被派遣工作期间受伤,其既可以要求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责任,也可以要求用工单位承担相应责任,若协商不成,同样可以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但需要明确各方责任。
法律建议
- 对于劳动者而言:
- 签订合同前,要仔细了解合同性质。如果是劳务派遣合同,要明确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具体信息、派遣期限、工作岗位和劳动报酬等关键内容,避免权益受损。
- 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工作记录、工资条、考勤记录等,以便在发生争议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 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用工形式。如果采用劳务派遣用工,要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劳务派遣单位,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 加强对劳务派遣员工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其合法权益,避免因管理不善引发劳动争议。
- 对于用工单位而言:
- 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明确、详细的劳务派遣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安排、费用支付等方面。
- 对被派遣劳动者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管理,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