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实际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我们应该缴纳多少税款的重要依据。简单来说,它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的收入在按照税法规定做了一些扣除和调整之后剩下的那部分金额,这部分金额是要用来计算纳税金额的。 不同的收入类型,实际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工资、薪金所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应纳税所得额是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就是:应纳税所得额 = 月度收入 - 5000元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比如说,小李月工资收入是8000元,他有1000元的专项扣除,500元的专项附加扣除,那么他这个月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8000 - 5000 - 1000 - 500 = 1500元。 对于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按八百元计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计算,然后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公式分别为:每次收入≤4000元时,应纳税所得额 = 每次收入 - 800元;每次收入>4000元时,应纳税所得额 = 每次收入×(1 - 20%) 。例如,小张获得了一次劳务报酬3000元,那么他这次劳务报酬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3000 - 800 = 2200元;如果他获得的劳务报酬是5000元,应纳税所得额就是5000×(1 - 20%) = 4000元。 对于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年度收入总额 - 成本 - 费用 - 损失。比如,一家小店一年的收入总额是30万元,一年的成本是15万元,费用是5万元,损失是1万元,那么这家小店该年度经营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30 - 15 - 5 - 1 = 9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