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庭审结束后还能再提供证据吗?
我有个民事诉讼案子,庭审都结束了,我才发现还有一些对我很重要的证据没提交。我现在特别担心这些证据交不上去会影响我的权益,想知道庭审结束后还能不能提供这些证据呢?
展开


在民事诉讼中,庭审结束后再提供证据是否被允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首先,为了保证诉讼的效率和公平,法律规定了当事人要在合理的时间内提交证据,这个时间叫做举证期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一条,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的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期间限制。 如果当事人在庭审结束后才提交证据,就属于逾期举证。对于逾期举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能给出合理的理由,比如是因为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导致没能在庭审前提交证据,法院可能会接受这些证据。但要是没有合理理由,法院有可能不接受这些证据。不过,如果这些证据是新发现的,并且对案件的审理结果有重大影响,法院一般也会考虑接受。所以,庭审结束后再提供证据是有可能的,但存在不确定性,关键在于证据的性质以及逾期提供的理由是否合理。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