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哪些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一部法律。这部法律主要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消费者组织以及争议的解决等内容。 消费者的权利方面,该法赋予了消费者多项权利。比如安全保障权,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例如,购买到有质量问题的食品导致身体不适,消费者就可以依据此权利维护自身权益。此外,还有知悉真情权,即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商家不能隐瞒商品或服务的关键信息。自主选择权也很重要,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等。 在经营者的义务方面,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比如销售的电器产品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经营者还负有真实信息告知义务,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若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当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包括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听取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对经营者交易行为、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意见,及时调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