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劳动仲裁裁决有哪些不予执行的情形?

最近遇到了劳动纠纷,申请了劳动仲裁,裁决结果出来了,但又担心会出现不予执行的状况。想了解下到底在哪些情况下,劳动仲裁裁决会不被执行呀?是流程上出问题,还是结果有问题才会这样呢?
展开 view-more
  • #劳动仲裁
  • #不予执行
  • #仲裁协议
  • #法定程序
  • #证据不足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劳动仲裁裁决存在一些不予执行的情形。具体如下: 首先,如果当事人在合同里没有约定仲裁条款,事后也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后,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该仲裁裁决可能会被裁定不予执行。这是因为仲裁的依据通常是双方事先约定的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没有这个基础,仲裁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相关法律依据在于,仲裁活动需遵循双方的合意,没有仲裁合意,仲裁程序缺乏正当性来源。 其次,裁决的事项若不属于仲裁协议约定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本身没有权力对该事项进行仲裁,这种裁决也可能不被执行。比如,双方约定仲裁范围是工资纠纷,而仲裁机构却对劳动合同的解除问题进行了裁决,就超出了仲裁协议的范畴。这是因为仲裁机构的权力是有限的,只能在双方约定的范围内行使仲裁权。 再者,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也会导致仲裁裁决不予执行。法定程序是保证仲裁公正、公平的重要保障,比如仲裁员应该回避却没有回避,这可能影响裁决的公正性,所以这种情况下的裁决就可能不被执行。 另外,如果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也就是仲裁裁决所依据的证据不能充分证明事实,那这个裁决也可能不被执行。证据是仲裁裁决的基础,证据不足无法支撑裁决结果,就难以保证裁决的正确性。 还有,当适用法律确有错误时,仲裁裁决也可能面临不予执行的情况。法律适用错误会导致裁决结果不符合法律规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要是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这样的裁决肯定不能被执行。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仲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相关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对于仲裁裁决执行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相关概念: 仲裁条款: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条款。 书面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以书面形式达成的,同意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 法定程序:是指法律规定的仲裁活动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等。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