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劳动仲裁裁决会不被执行?


判断劳动仲裁裁决不被执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首先,若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也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那么该仲裁裁决可能不被执行。仲裁协议是启动仲裁程序的重要依据,没有它,仲裁程序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例如,双方只是口头约定了仲裁,没有形成书面协议,这种情况下的仲裁裁决就可能面临不被执行的风险,依据是相关法律对于仲裁程序启动的明确规定。 其次,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也会导致裁决不被执行。仲裁机构的权力是由法律和仲裁协议赋予的,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其作出的裁决就缺乏合法基础。比如,仲裁协议约定的是工资纠纷的仲裁,而仲裁机构却对员工的社保缴纳问题作出了裁决,这就超出了约定范围,该裁决可能就不会被执行。 再者,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时,仲裁裁决可能不被执行。法定程序是保障仲裁公正、公平的重要环节,如果违反了这些程序,就可能影响裁决的公正性。例如,仲裁员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或者仲裁过程中没有给予当事人充分的陈述和辩论机会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裁决不被执行。 另外,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仲裁裁决也可能不被执行。证据是支撑裁决结果的关键,如果主要证据不充分,裁决结果就缺乏说服力。例如,在判定员工是否存在旷工行为时,缺乏足够的考勤记录等关键证据,这样的裁决就可能不被认可。 还有,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仲裁裁决同样可能不被执行。法律的正确适用是保证裁决合法、合理的前提,如果仲裁机构错误地理解和运用了法律条文,那么裁决结果就可能出现偏差。比如,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错误地适用了已经废止的法律规定,这样的裁决就可能不被执行。 最后,如果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该仲裁裁决也会被裁定不予执行。仲裁员应当保持公正、廉洁,如果存在这些违法行为,必然会影响裁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