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受伤该怎么获得赔偿?


孩子在学校受伤后,赔偿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责任主体和赔偿方式。 首先,关于责任认定:如果是因为侵权人的行为导致孩子受伤,那么侵权人要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侵权人可能是其他同学等。 对于学校而言,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指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比如幼儿园小朋友在园内玩耍受伤,幼儿园如果不能证明自己尽到教育管理义务,就要担责。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初中生在学校因学校设施维护不当受伤,学校没尽到职责就要赔偿。 其次,赔偿项目一般包括:医疗费,就是孩子受伤后治疗所花费的各项费用,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护理费,如果孩子受伤需要专人护理,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营养费,根据孩子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如果因伤导致孩子残疾,还可能有残疾赔偿金等;要是对孩子造成了精神损害,也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最后,赔偿流程方面:先和责任方进行协商,比如找侵权人的家长或者学校,要求赔偿相应损失。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考虑找教育部门进行调解。若调解也无法解决问题,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确定责任和赔偿金额。 相关概念: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等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自然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等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自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