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违约该如何处理?


当遇到劳动合同违约的情况,处理方式要根据违约方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来区分,同时也要依据具体的违约情形。 首先,如果是用人单位违约。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比如,用人单位没有合理合法的理由,随意辞退员工,就属于这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违约行为。另外,用人单位只能在两种情形下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一是用人单位提供专项培训,与劳动者签订服务期;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若超出这两种情况约定违约金,是不被法律认可的。而且,在劳动合同解除后十五日内,用人单位需要配合劳动者转移社保关系,否则劳动者可以到劳动仲裁大队投诉,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应当赔偿。用人单位还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相关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若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针对劳动者违约。若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要是劳动者由于工作失误等造成单位的经济损失的,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进行赔偿,或者是直接在劳动者的工资中进行扣除,但是扣除后的工资不得低于原工资的百分之八十。不过,如果是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比如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劳动报酬、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违约行为,劳动者可以随时辞职,这种情况不属于劳动者违约,并且劳动者还可以要求单位按照工作年限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 当出现劳动合同违约情况时,双方可以先尝试协商解决,看能否就违约问题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若协商不成,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通过仲裁来确定违约事实以及责任承担等问题。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