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为目的该如何界定诈骗罪?


在法律层面,要判断以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为目的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诈骗罪的基本概念。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欺骗手段让别人把财物给了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以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为目的的行为,若要界定为诈骗罪,行为主体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医疗保障基金的故意。也就是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骗取基金,并且希望达到占有基金的结果。比如,有人故意伪造病历、诊断证明等资料去申请医保报销,这就体现了其主观故意。 在客观行为方面,要实施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虚构事实就是编造根本不存在的情况,像虚报医疗费用、虚构治疗项目等;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透露真实情况,例如隐瞒已经获得其他赔付的事实再次申请医保报销。只有通过这些欺骗手段,使医保部门产生错误认识,进而“自愿”地支付了医保基金,才符合诈骗罪客观行为的要求。 此外,还需要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关于数额较大的具体金额,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不同的规定,但通常是由相关司法解释来明确。只有当骗取的医疗保障基金数额达到当地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时,才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可能会按照其他相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总之,判断以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为目的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要综合考虑主观故意、客观行为以及数额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