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是什么?
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是刑法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准确区分它们对于正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从定义、区别关键以及法律依据等方面来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的定义。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行为人还没有真正实施犯罪行为,只是在为实施犯罪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作案工具、观察犯罪地点等。而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也就是说,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了,但行为人主动停止了犯罪或者采取措施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出现。
那么,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有哪些呢?一是发生的阶段不同。犯罪预备发生在犯罪行为着手实施之前,处于准备阶段。例如,张三为了盗窃银行,提前购买了撬锁工具,踩点观察银行的营业时间和安保情况,这些行为都属于犯罪预备阶段。而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比如,李四在准备入室盗窃时,突然良心发现,放弃了盗窃的念头,这就是在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如果李四已经进入室内,在翻找财物时,听到外面有警笛声,害怕被抓而停止盗窃并离开现场,这就是在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二是主观方面不同。犯罪预备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并且已经为犯罪准备了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而犯 罪中止的行为人主观上是自动放弃犯罪意图,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意愿而停止犯罪,并非是因为外界的强制因素。比如,王五计划抢劫路人,在前往抢劫地点的途中,因为害怕受到法律制裁而主动放弃了抢劫计划,这就是犯罪中止;如果王五是因为看到警察巡逻而不敢实施抢劫,这就属于犯罪预备阶段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三是法律后果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因为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毕竟还没有实际造成危害结果。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这体现了法律对自动放弃犯罪行为的鼓励和从轻处罚的态度。
综上所述,区别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的关键在于行为发生的阶段、行为人主观方面的意愿以及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准确把握这些关键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8个最新问题
网贷差很多钱且没钱还,该怎么办?
离婚协议书一方承担债务是否可行?
医疗事故的责任形式有哪些?
建设银行开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凭证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法律效益和法律效力有什么区别?
做手工是否需要营业执照?
合并审理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无犯罪证明是否会备注违法记录?
驾驶证期满换证如何预约?
丈夫欠债死后妻子是否有义务偿还?
退休人员不能超过本单位职工的比例该怎么办?
土地补偿款是不是征地款?
离婚无财产协议书怎么写,有范本吗?
单方面离婚的手续要怎么办?
女方户口不迁到男方这边,驾驶证需要变更吗?
什么情况下购房合同会无效呢?
催告程序是否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必经程序?
逃避追缴欠税罪既遂如何量刑?
已为您展示了 18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