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停工停产?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没有明确界定企业停工停产的具体含义和范畴。 首先,从工资支付相关规定来看,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二条,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这意味着,如果不是员工的问题导致公司短时间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员工工资是按正常劳动合同约定发放的。比如,一个月是工资支付周期,这个月内因为公司外部订单突然减少等非员工因素停工停产,那员工工资正常发。 要是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情况就有所不同。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若劳动者没有提供正常劳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比如公司长期经营不善停工停产,超过一个月工资支付周期后,员工继续正常上班,那工资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一般来说,常见的公司可以停工停产的情况有经营严重困难,比如资金链断裂、长期亏损难以维持运营等;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像自然灾害、政府征收土地等导致公司无法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还有企业进行重大战略调整、技术改造升级等。不过,企业决定停工停产时,通常应当向职工说明情况,采取会议等方式向职工说明停工停产原因、期限、停工停产期间拟安排的工作任务情况和拟执行的工资支付标准等相关情况,听取职工意见,并依法作出解释答复。同时,企业在可能或已经出现停工停产情形时,要及时向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反映情况,在劳动保障部门指引下做好预案,并将职工异常情况随时报告劳动保障部门,共同确保停工停产期间的企业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 相关概念: 工资支付周期:简单说就是发工资的间隔时间,常见的有一个月,也有半个月等情况。 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报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