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会被裁定不予受理?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裁定不予受理是法院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起诉作出的决定。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裁定不予受理的情况。 首先,不符合起诉条件会被裁定不予受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起诉的条件,原告要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要有明确的被告,提出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事实和理由,同时案件要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且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比如,您起诉要求别人还钱,但您和对方并没有真实的借贷关系,也就是您与本案无直接利害关系,这种情况下就可能被裁定不予受理。 其次,如果案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却提起民事诉讼,法院会裁定不予受理。因为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有着不同的处理程序和规则。比如,对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行为不服,这应该通过行政诉讼解决,如果错误地提起民事诉讼,法院是不会受理的。 再者,重复起诉也会面临这种情况。当已经有生效裁判对同一当事人、同一诉讼标的、同一诉讼请求作出处理后,再次起诉,法院通常会裁定不予受理,当然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是为了维护司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避免对同一问题的反复处理。 另外,起诉时未按照规定预交案件受理费,并且没有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申请,或者申请未获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在未补交之前再次起诉的,法院可裁定不予受理。 在离婚诉讼方面也有特殊的不予受理情况。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如女方提出或所生子女非男方的等特殊情况则不受此限);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法院都不会受理。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对起诉期限承担举证责任,举证不能,要么案件被裁定不予受理,要么被裁定驳回起诉。而且法定起诉期限届满,原告起诉权丧失,此时起诉要么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要么已经受理的被裁定驳回起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