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期间是否停止行政行为?
我对一个行政行为不服,已经提起了行政诉讼。但现在行政机关还在继续执行那个行政行为,我就想问问,在行政诉讼期间,这个行政行为到底应不应该停止执行啊?我很担心继续执行会给我造成更大的损失。
展开


在行政诉讼期间,一般情况下是不停止行政行为执行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背后有着一定的考量。 从法律原理上来说,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简单来讲,公定力就是指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在没有经过法定程序被撤销之前,它具有约束相关人员和要求大家遵守执行的效力。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行政管理的秩序和效率,如果只要有人一提起行政诉讼就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那么行政管理活动很可能会陷入混乱,无法正常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不过呢,该条法律也规定了几种例外情形。一是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这就是说,如果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自己觉得在诉讼期间有必要停止执行这个行为,那么就可以停止。二是原告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停止执行。比如,行政行为的执行可能会导致当事人的房屋被拆除,而一旦拆除就无法恢复原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停止执行不会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就可能裁定停止执行。三是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裁定停止执行。四是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在某些情况下行政行为在诉讼期间要停止执行,那么就按照这些特别规定来处理。 所以,在行政诉讼期间,虽然原则上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存在上述几种可以停止执行的特殊情况。当事人如果认为符合停止执行的条件,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查和裁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