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被告不提供证据该如何处理?
我和行政机关产生了纠纷,就提起了行政诉讼。现在到了该被告提供证据的时候,可对方却不提供。我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上是怎么规定处理办法的,会对案件走向产生什么影响,我该怎么做来维护自身权益。
展开


在行政诉讼里,通常是由被告(也就是行政机关)来承担举证责任的。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被告得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做出的行政行为是合法合理的。《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要是被告不提供证据,或者没有正当理由却逾期提供证据,按照法律规定,这就会被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不过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被诉的行政行为涉及到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而第三人又提供了证据,那就另当别论了。 举例来说,如果行政机关对您进行了行政处罚,它就需要拿出证据,比如现场的照片、笔录等,来证明处罚的依据和合法性。要是它不提供这些证据,法院就可能因为没有证据支持,而认定该行政行为缺乏合法性基础,最终判决行政机关败诉。 另外,如果被告是因为不可抗力,像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客观上不能控制的正当事由,没办法按时提供证据,那么经人民法院准许,是可以延期提供的。这时候被告要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还可以根据其他合法证据来作出判决,同时,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也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但要注意,法院不得为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调取被告作出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 相关概念: 举证责任:就是打官司时,当事人有责任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在行政诉讼中,主要由被告承担证明行政行为合法的责任。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比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