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退休后发的是全额工资吗?
关于事业单位退休后是否发放全额工资,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判定。
首先,我们要了解基本养老金的构成。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这三部分组成(如果有视同缴费年限的话)。基础养老金是根据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等因素来计算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过渡性养老金则是对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的一种补偿性养老金。
从2014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之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不再是按照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来发放,而是和企业职工一样,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就是说,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和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等多种因素相关。所以,一般情况下,退休后领取的并不是全额工资。
不过,在改革之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也就是“老人”,他们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并且会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对于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也就是“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会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这部分人员在过渡期内(2014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退休,养老金待遇会有新老办法对比,保低限高。而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也就是“新人”,退休后 基本养老金待遇就完全按照新办法来确定了。
相关法律依据是《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此文件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范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等内容都做了明确规定。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退休后通常不是发放全额工资,而是根据上述多种因素和规定来确定养老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