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演变和完善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51 - 1966 年)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951 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等方面作出了规定,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框架,保险费用由企业负担并实行全国统筹。这个阶段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面向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为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停滞与调整时期(1966 - 1986 年)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冲击。1969 年,劳动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制度被取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为企业自保,这使得养老保险的社会性和互济性丧失,企业之间负担畸轻畸重。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的探索。 第三阶段:改革探索时期(1986 - 1997 年) 1986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企业和工人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开端。1991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目标,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第四阶段:统一与完善时期(1997 - 2005 年) 1997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了缴费比例、个人账户规模和养老金计发办法等,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一。这一阶段,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第五阶段:深化改革时期(2005 年至今) 200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了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了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同时,加快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5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此外,还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