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有什么区别?
我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总是搞不清楚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我想知道它们具体的区别在哪里,在实际生活中怎么区分这两者,这对我理解很多法律案例很关键,希望得到详细解答。
展开


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领域里很重要的概念,不过很多人容易把它们弄混。下面为你详细解释两者的区别。 首先,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产生某种民事方面的结果而做出的行为。比如你去商场买东西,和商家达成购买的约定,这就是一个民事行为。而民事法律行为则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也就是说,民事法律行为不仅要有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还必须是合法的行为。 从范围上看,民事行为的范围更广,它包含了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可能是合法有效的,这时候它就是民事法律行为;但也可能是无效的、可撤销的或者效力待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这就明确了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和目的。再看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了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也就是说,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民事行为,才能被认定为民事法律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判断一个行为是民事行为还是民事法律行为,就看它是否合法有效。比如,一个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同意,用自己的压岁钱购买了一台昂贵的电脑,这个购买行为就是一个民事行为,但由于未成年人可能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个行为可能就是效力待定的,需要其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才可能成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总之,我们要判断一个行为属于哪种,就要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分析。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