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中的被诉行政行为会如何处理?
我有个行政诉讼案子,一审判决我不太满意,打算上诉。我想知道在上诉案件里,人民法院对于被诉行政行为一般会怎么处理呢?是直接改判,还是维持原判,又或者有其他处理方式,我心里没底,希望了解一下。
展开


在行政诉讼的上诉案件中,人民法院对于被诉行政行为的处理,是有明确法律规定和判断标准的。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九条规定了几种不同的处理情形。如果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人民法院会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这意味着,若一审法院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都准确无误,那么二审就会支持一审的结果,被诉行政行为在司法程序上得到维持。 若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人民法院会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比如,一审法院在事实认定上出现偏差,错误地采信或忽略了某些关键证据,或者适用了不恰当的法律法规,二审法院就可能直接改变一审的判决结果,对被诉行政行为重新作出评判。 当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二审法院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这是因为基本事实不清会影响到案件的公正裁决,此时要么让原审法院重新审理以查明事实,要么二审法院自己在进一步调查后直接改判。 要是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程序正义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需要发回重审来确保案件审理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